嘉峪关长城区:点面结合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时间:2019/10/24/ 14:49      来源:嘉峪关市文明办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为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嘉峪关市长城区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志愿服务工作为抓手,围绕“五个聚焦、五个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聚焦“学什么” 着力强化党员“线上+线下”学习教育

  紧紧抓住政治理论学习这个牛鼻子,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借助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读书班等载体,综合运用专家辅导、专题研讨、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组织全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形成了以党建引领文明、以文明助推党建的“双向提升”格局。推行线上“新媒体+”模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网络学习平台,组织辖区党员3000多人进行“充电加油”,不断增强了党员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聚焦“建什么” 着力提升阵地“1+N”建设

  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推开”的工作要求,率先在7个单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试点单位分别在醒目位置悬挂了标识牌,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担任中心主任,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融合现有阵地资源,坚持“1+N”的建设思路(即:“1”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设立一个固定的主阵地,“N”就是镇(村)、社区符合条件的若干个活动阵地),不另起炉灶,不做虚假应付,对现有阵地进行再整合、再开发、再提效,突出文明实践功能,打造了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科技科普平台、文化体育平台,实现了“一个中心,多种功能,共享使用”。截至目前,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固定阵地18个,广场1个,打造各类特色平台20个。

  聚焦“谁来做” 着力打造志愿者“十百千”中坚力量

  以志愿服者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题力量,实施“十百千”工程,建立了“一站十中心”的志愿者组织机构10个,百名新时代文明实践骨干102人,千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9712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着力解决“人从哪里来”为问题,积极吸纳草根能人、土专家、乡贤人士、“五老”人员等“自己人”,组建理论政策宣讲、文化体育服务、法律知识等志愿者队伍34支,实现同频共振形成强大合力。以“互联共转”为抓手,与辖区单位组建特色志愿者队伍10支,通过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文体活动联谊、困难对象联帮等联建活动,建立起了“群众吹哨、部门报到”的服务机制。截至目前,解决关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难题20件,群众性难题105件。

  聚焦“做什么” 着力推行文明实践“品牌化”运作

  以农村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组织开展了野麻湾“西瓜节”、泥沟村“长寿节”、安远沟“烧烤节”、新城村“赶集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惠民活动,逐步推广“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文明实践建设。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建立乡贤馆,组建“孝善基金”和助学基金,大大弘扬了新时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组织辖区内的道德模范、雄关好人、最美家庭等组成道德模范宣讲团,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巡回服务5场次。依托“我们的节日”,举办“中秋家乡习俗文化分享会”“巾帼心向党礼赞新中国”读书分享会、“邻里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色品牌活动60场次,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向善向好的文明风尚。

  聚焦“怎么做” 着力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模式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推行“菜单+点单”服务模式,通过留言板、居民议事会、居民微信群、QQ群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服务需求120条,针对性举办了计算机、母婴保育、农村电商、民宿旅游、农业技术等专业知识培训20场次,变“教什么学什么”为“用什么学什么”,做到供需精准、供给有效,实现了为城乡群众提供高质量、常态化、受欢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组成的宣讲团,深入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到树荫下、口头上,用本土化、接地气的语言,让党的理论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结合全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区推荐评选了110名群众认可度高、示范引领性强的“道德标杆”——“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引导群众“评好人、学好人、当好人”。

Copyright 2011 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陇ICP备13000735号-1
技术支持: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