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甘肃单元 | 苦贫褪尽“甘”味来

日期:2023/02/15/ 17:21  来源:甘肃省委宣传部

字号:[][][]

  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甘肃打赢了光荣而艰巨的脱贫攻坚战,552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同全国一道全面进入小康。陇原儿女昂首阔步,踏上了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图1:脱贫攻坚,交通先行。“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城乡路网加快建设。全省14个市州实现高速贯通,全部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图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的甜永高速史家山枢纽互通式立交桥。

  背景资料:甜永高速史家山枢纽互通式立交桥是银百高速甜永段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是目前甘肃省范围内工程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枢纽互通立交,单体总造价4.5亿元。

  近年来,甘肃省完善政策机制,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全省农村地区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省累计投资914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8万公里,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上硬化路和客车,“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5万公里,居全国第19位,基本建成“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

  2:甘肃省减贫成效图。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截至2020年,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背景资料: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脱贫攻坚工作一直十分牵挂。2013年来甘肃视察时强调,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2019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2019年8月,总书记再次考察甘肃,脱贫攻坚仍是关注的重点,强调要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极大提振了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决胜贫困的信心,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鼓足了干劲。作为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打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役。全省各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动形成了广泛参与、尽锐出战的攻坚态势。36万名帮扶责任人、7.45万名驻村帮扶人员奔赴扶贫一线,把汗水洒遍千山万水,把心血倾注千家万户,立下了汗马功劳。东部扶贫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同我们并肩作战,社会各界与我们携手攻坚,从各方面给予鼎力相助。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

  3: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引洮供水工程解决了甘肃四分之一人口的安全饮水、农业灌溉和生态建设用水问题,满足了陇原儿女的长久期盼。图为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山区群众吃上甘甜的洮河水。

  背景资料:图中的老人是时年74岁的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民张德泉,当张家祖孙三代看着自来水管里流出清澈的洮河水,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世世代代困扰当地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终于得到根本性解决。甘肃定西“苦瘠甲天下”,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引洮一期工程通水前,元古堆村400多户群众每天都要走两三里山路担泉水,特别是遇上雨雪天气,泥泞的小路非常难走,干旱季节泉水水量减少,暴雨季节水质浑浊难以饮用,群众用水很不方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时嘱托:“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14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配套建设的引洮一期西南部农村供水工程供水管网埋到家家户户门口,家门口就可以接到自来水。

  引来洮水润旱塬,百年梦想今朝圆。引洮供水工程是解决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助力脱贫攻坚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水资源保障工程。工程全面保障甘肃中部5市14县区600万人的安全用水,通水以来,已连续不间断供应生活、农业用水,提供生态补水共计71775.73万m³。

  4:发展产业,稳定脱贫。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中药材、马铃薯、苹果产量居全国前列,202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483万亩,产量14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1020万亩,产量1480万吨;苹果种植面积664万亩,产量680万吨。图为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茶埠镇中药材种植户晾晒党参。

  背景资料:图中是茶埠镇甫里村中药材种植户后卫军正在晾晒党参。2019年,后卫军在村委会的宣传动员下开始经营中药材,通过镇政府提供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每年增收8万多元,2021年,后卫军家盖起了三层楼房,家庭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岷县享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美誉,境内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红芪、丹参等中药材238种。2022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当归30万亩,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左右,中药材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岷县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当归示范县”“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当归)质量安全示范区”等27项国家级荣誉。

  甘肃坚持以“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制定六大产业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构建起以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为主的扶贫产业体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短时间内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集聚化的巨大变化。2018年至2020年,全省通过发展产业和“产业+劳务”脱贫的人口累计达到138.8万人,占到总脱贫人口的73.6%,圆满完成了依靠产业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5:电商扶贫,蹚出新路。图为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龙槐村果农直播销售。

  背景资料:图片中的主人公张加成已年过六旬,是陇南市礼县年龄最大的农民主播,此刻,他正在果园用手机直播带货,镜头跟随着他剪枝、采摘、分拣、套袋、装箱、运输……直播间里除了苹果,偶尔也会出现花椒、木耳等陇南当地的农特产品。2013年,在陇南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下,礼县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加电商培训班,张加成在培训班里第一次学会了使用网络,并通过QQ群当年卖出苹果8000斤。2016年,他的“礼县香果满园”淘宝店年销售苹果4000多箱,利润十万余元。2017年,他创办了礼县香果满园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张加成家顺利脱贫。 

  张加成的创业故事只是陇南市电商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陇南市创新发展电商扶贫,探索出了西部贫困山区利用电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全市开办网店1.4万家,累计销售220多亿元,带动15万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增收贡献额达到930元,先后荣获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8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等多项荣誉。

  6:甘肃的“地标蔬菜”。

  背景资料:甘肃立足独特资源禀赋,紧盯市场消费需求,走“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产品-甘味品牌”的发展路子。目前,全省累计认证地标蔬菜22个,“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百合”“河西洋葱”“庆阳黄花菜”“甘谷辣椒”“康县黑木耳”等农产品深受全国消费者青睐,销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国内80多个城市,部分出口东南亚国家,年外销量1000万吨以上,已初步形成以“甘味”品牌为统领,地方品牌为支撑,企业品牌为基础的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甘味”品牌在2021年位列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榜首,2022年成功入选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品牌百强榜单。

  7: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设施农业种植规模达200万亩,年产值320亿元,150万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图为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智能温室采摘串番茄场景。

  背景资料:这是张掖市民乐县引进投资32亿元,占地2500亩,建设的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最先进、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该温室采用“智能升降温管理系统、精准水肥循环系统、基质吊架立体栽培系统”等技术手段,内设彩椒区、番茄区、功能区、育苗区,目前该项目一、二期已建成投产,三期正在建设中。

  甘肃绝大部分地区处在寒旱区。近年来,甘肃着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通过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挖掘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潜力,形成了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河西走廊戈壁节水生态农业、黄河上游特色种养业和陇东南山地特色农业,设施蔬菜、优质苹果、优质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2022年,甘肃已发展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近1000万亩,上半年全产业链产值达510亿元。截至目前,甘肃已创建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寒旱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较2017年增长45%,2021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长10.1%,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十四五”时期,甘肃还将打造10个百亿元级农业产业大县,加快形成2个千亿元级和6个500亿元级农业产业。

  8:安居梦圆,山乡巨变。87.36万户农村危房全部改造,49.9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25个。图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新貌。

  背景资料:布楞沟地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北部干旱山区,是东乡语“悬崖边”的意思,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六难”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1元。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楞沟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并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指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布楞沟村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安全饮水、易地搬迁、特色产业、生态建设等脱贫项目,昔日贫瘠的布楞沟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天的布楞沟村,自来水全部入户,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硬化路通到各家门口,布楞沟小学、文化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崭新屹立,2021年底,布楞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23元,是2012年5.4倍,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当地群众发自肺腑的行动自觉。

  农村危房改造方面,甘肃下大力气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重点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截至2019年底,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实现现有存量危房全面清零。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按期完成11.4万户49.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建成集中安置点1724个,“十四五”实施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初步构建了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就业增收渠道广泛、社区治理初见成效的后续扶持体系。

  9:东部扶贫协作省市倾情帮扶、鼎力相助。2016年以来,天津、福州、厦门、青岛四市累计投入资金104.32亿元,引进企业405家,提供就业岗位52.22万个。图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对口援建扶贫车间。

  背景资料:图片中是顺然包袋有限公司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投资建设的吉美包袋扶贫工厂的生产场景。顺然包袋有限公司于2018年积极响应厦门市东西部协作扶贫号召,在和政县建设吉美包袋扶贫车间。2019年,该公司在和政县循环经济园区购地30亩,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包袋生产基地,吸纳劳动力2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11人)。这是临夏回族自治州首个东部民企购地建厂项目,在该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多家东部企业在和政循环园区集中建厂,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带动了鞋服、箱包等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带动了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开启了甘肃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阶段。跨越山海之滨,汇聚千里之情。东部协作四市真情实意扶、真金白银投、真抓实干帮,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无私援助,对甘肃加快脱贫进程、提升脱贫质量、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10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并肩作战,社会各界携手攻坚。36家中央帮扶单位投入资金25.39亿元,引进项目1170个。图为2019年8月,“时代楷模”、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挂职副县长邱军(中)深入农户。

  背景资料:邱军,生前系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所属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2018年12月,在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他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到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挂职,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2021年1月8日,不幸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把生命献给了华池这片红色热土,年仅39岁。挂职两年多时间里,他走遍了华池县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手里的扶贫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对症帮扶的“良方”,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12年以来,3家中央单位帮扶庆阳市5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16亿元,选派挂职干部31名,帮助采购农产品2660.36万元,带动4.2367万农村人口增收。

  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大战略、大布局、大举措。在甘肃这场史诗般的脱贫攻坚战中,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在陇原大地上留下了浓浓人间大爱和款款济困真情。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倾力支持与帮助下,2600万陇原儿女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一定能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11: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实施“强县域”行动。橄榄油产业已成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75.96万亩,产量和产值全国领先。图为武都区农民在采摘油橄榄。

  背景资料:图中,陇南市武都区果农巩董凤(左)与张夫全(右)正在佛堂沟万亩油橄榄基地采摘丰收的有机油橄榄鲜果。油橄榄作为武都区支柱性产业,自1975年开始引种,在白龙江流域沿岸海拔700米至1500米范围内进行试验栽培。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实践,武都区油橄榄保存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橄榄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3%,成为中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作为中国境内油橄榄最佳适宜种植区之一,这里的油橄榄产量高、含油率高,所产橄榄油系列产品获得国际国内各类奖项80多项。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围绕打造“中国橄榄之城”目标定位,成立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了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建成16家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研发出食用橄榄油、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等10大类80多种产品,惠及22个乡镇4.5万农户21万多人,其中4.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稳定脱贫。武都区先后被评为中国油橄榄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全国油橄榄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是国内仅有的有产量、有品牌、有市场的主产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图12: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村镇777个。图为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婆媳互夸会”现场。

  背景资料:2019年,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以“给婆婆点个赞·夸媳妇一声好”为主题,开展了全市首场“婆媳互夸会”,200余名村民积极参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金昌市妇联以此次示范活动为起点,在全市各村、社区全面推行,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172场“婆媳互夸会”。

  “婆媳互夸会”是以家庭文明推动乡风文明,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特色活动,为甘肃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工作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甘肃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治理高价彩礼为突破口,推动移风易俗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出台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文件,指导各地对红白事婚嫁彩礼、礼金、宴席规模标准及烟酒、天数等量化“限高”并持续规范,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从“一约四会”到党员承诺,从孝善关爱到干部示范,从勤俭持家到美丽庭院,广大群众的思想发生积极转变,村容村貌发生巨大改变。

  图13:钱袋鼓了,农民笑了,日子甜了。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931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33元,增幅232%。图为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民领到合作社分红。

  背景资料:图中是2015年10月9日,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举行股金分红发放仪式,为村民们发放了30多万元股金分红,李兰香、莫芳萍、郭丽丽、王彩桃(图中从左到右)领到分红后开心地笑了。李兰香、莫芳萍、郭丽丽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2年他们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只有1600多元,王彩桃家(非建档立卡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2600多元。2013年以来,她们响应政府号召,入股企业参与分红,加入合作社发展产业,参加培训班学习技术,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家庭收入持续增长,生活焕然一新,如今,他们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增长8倍多。

  元古堆村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2年底,全村有贫困户221户1098人,贫困发生率达57.3%。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元古堆村考察,看望慰问困难群众,鼓励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渭源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县内188个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社与全县94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元古堆村创新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四位一体”运行模式,中药材、百合、马铃薯等产业蓬勃兴起,2018年全村率先实现了脱贫目标。2021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9元,较2012年的1465.8元增长8倍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185元,较2012年的920元增长13.24倍。

  注:

  1.所有图片仅限用于主题成就展相关宣传,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2.如需高清大图,请点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ikvnaZ4maxcJtlIZlpnzw,提取码:igu3下载。

责任编辑:张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