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

日期:2024/02/04 11:0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字号:[][][]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一轮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农耕文明中汲取精神营养,以优良的家风家训为载体,结合移风易俗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有助于农民群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以文化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电影、电视剧、戏曲、小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宣传,抓住重大节庆活动、民间民俗活动等时机,立体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厚植农村发展动力,推动农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双提升,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中华农耕文明沉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既蕴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涉及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家训家风,还有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甚至宅院村落、农业景观、乡土节庆和民间艺术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传承弘扬农耕文明,要立足乡村和农民主体,立足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禀赋,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传承保护农耕文明,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村史馆,让村史馆真正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推动农耕文明创新发展,与现代城市文明有机融合,利用新媒介、新技术、新形式,推出具有新意的、符合时代特点的优秀农耕文化项目和创意产品,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让农耕文明“活”起来,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

  加强家庭家风家训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把家庭家教家风作为重要抓手。乡风与村民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风家训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德育与美育的精华,通过格言警句训示晚辈遵守道德规范与人际交往准则,旨在“修身齐家平天下”。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主要崇尚立德修身、和睦相处和天人合一思想,这与新时期乡村振兴提出的村民“自治”、乡风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引导相契合。优良的家风家训富含德育资源,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家风家训不但能“内塑”村民的道德素养,还能“外束”村民的行为规范,是协调邻里关系、规范社会交往、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因此,要引领群众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移风易俗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重在治理天价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老无所养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俗。推进移风易俗应提倡孝道节俭的良风美俗,宣传环保、健康、科学的乡风民俗。充分发挥乡风文明理事会的导引作用,采取“一村一策”的有效路径,依据村规民约规范彩礼、宴请、丧葬等事宜,将文明与节俭落到实处。还应多渠道多模态加大良风美俗宣传,使良风美俗成为移风易俗的“应然”与常态。移风易俗治理不能只“破”不“立”,要在“破”中“立”,与时俱进推出文明新民俗,积极引导群众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营造时代新风。

责任编辑:任洁